城市因“運”而生,文化因“運”而活,舳艫相會行千里,運河綿延是揚州。漫步運河河畔,感受古運河千年魅力。2023年7月12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堅定文化自信,探索文旅發(fā)展”新時代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河岸發(fā)展歷程調(diào)研團,團隊成員趙夢園,在新時代的命運之輪上,與從遠方駛來的運河上的舟楫相遇,兩千年的顛沛流離,讓古運河再次呈現(xiàn)在新時代的面前。踏進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那一刻,大運河廳內(nèi)槳聲帆影,對于海晏河清的古運河記憶,在一件件古文物的出現(xiàn)下,愈發(fā)清晰。

圖為大運河博物館文化展廳 趙夢園 供圖
它曾見證了數(shù)個朝代的興替,兩千年持久不息的流淌,在風雨中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它是歷史上維系王朝生命的命脈,它不僅是加強中央政權(quán)對南北的控制的重要樞紐,同樣也是加強對北方軍事的戰(zhàn)略支撐的強大支柱,歷代王朝的興盛都離不開水利二字,而它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更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它便是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
悠悠運河水,半部中國史。大運河博物館圍繞大運河為主題展開,分為十三個展廳。本片文章主要是圍繞“大運河文化”,“運河上的舟楫”,以及“因運而生--古運河街肆印象”這三個展廳來敘述。運河上經(jīng)久不衰的船楫,穿過了春秋戰(zhàn)國的煙火,載來諸子百家的爭鳴,而今順流而下,迎著新時代的東風再次起航。走進大運河文化廳,映入眼簾的是館壁上鏗鏘有力的大字:錦帆未落干戈起,御舟又侯運河濱。兩千年的奔波,朝代更替不斷的戰(zhàn)火,它已經(jīng)傷痕累累;仡櫷簦魈手扑蔚乃,河畔串起明清的鎮(zhèn),如今放慢腳步,緩緩流進繁華的都市里。向廳內(nèi)走,大運河的發(fā)展史如一卷畫鋪展開來,追溯起源,隋煬帝開鑿,修建,而古運河揚州段正是大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它與隋煬帝開鑿的古邗溝路線大致吻合。從瓜州至灣頭,構(gòu)成著名的“揚州三灣”。
大運河的修建在歷史上,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隋煬帝時期,大運河一經(jīng)完工,隋煬帝便幾番下江南游玩,花大量財力制作巨大龍舟,即使隋煬帝的奢侈無度遭后世指責,但大運河的修建完成卻是遺世之寶,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寶藏。順著畫卷走,來到宋朝,大運河得到鞏固和拓展,成為南北交通和東西聯(lián)絡的極其重要的商貿(mào)物流大道;元代,西北隆興王朝與南京政權(quán)的來往中,大運河再次得以繁盛充盈;清代至今,大運河成為人們追憶往昔的歷史名勝古跡。
運河上的舟楫,千年運河,百舸爭流。大運河自建成以來,承載著歷代王朝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政治運輸?shù)戎厝巍9湃嗽Q贊大運河:“天下轉(zhuǎn)漕,仰此一渠”。天下漕運,掌握在擁有大運河之地利的君王手中,雖過分絕對,但也凸顯出大運河對當時的經(jīng)濟起到重要作用。古代運河,掌管漕運,因此,運河上的船楫以漕船居多,漕船也稱貨物船,古代用這些船運輸糧食,茶葉,馬匹等各類物資。自運河開鑿以來,船只的建造也逐漸不足為奇,在該展廳內(nèi),便有大量的船只模型,隋代的龍舟,清代的康熙座船,清代的燈舫,也有流傳至今仍在使用的蘇州蓬船等。

圖為隋代龍舟模型 趙夢園 供圖
因運而生--古運河街肆印象。運河之都,百里畫廊,置身于此,宛若回到了盛世大唐,頭頂上懸掛著盞盞燈籠,參觀的游客便是百姓,市井街道旁的店鋪正吆喝著攬客,青磚綠瓦,石板街上,行人不斷,市井之人,安居樂業(yè),卻有大唐盛世之景。沿著石板街往里走,踏入一道門檻,有一派“江南印象”,頭頂上天幕模擬了一天24小時的光影變化,路旁的墻壁上畫有兒時嬉戲的頑童,待到正午時分,身側(cè)的大樹婆娑的樹影倒映在石板街上,墻壁上踢蹴鞠的孩童笑容更盛。走過一道石橋,突覺耳邊稀稀疏疏的雨聲,滴答滴答的打在水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到了“江南”的出口,向前走去,路旁的酒肆,裁縫店鋪,漁具店鋪等徐徐入眼,很快便到了安瀾門,駐足觀望,拐角處是一處客家旅館。天幕落了黑夜,路也到了盡頭,想來大唐盛世之景有過之而不及。

圖為因運而生--古運河街肆印象展廳內(nèi)古建筑安瀾門 趙夢園 供圖
河水悠長,文化之韻流傳千年,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游,感受頗深。正所謂悠悠運河水,半部中國史。歷代王朝興替,千年不變運河堤,孕育江南水鄉(xiāng)之美,成就千古文人之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千年人文薈萃,值得銘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