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7月14日,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暑假社會實踐團隊“不忘‘苯’薪隊”的一位隊員,我來到山東省淄博市博山焦裕祿紀念館進行實地參觀,深刻學習焦裕祿一生的經(jīng)歷,深切感悟焦裕祿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踐行新時代使命。
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我就已經(jīng)對焦裕祿事跡、焦裕祿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焦裕祿精神”是一種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精神,被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但是,在我看來,僅僅依靠書本的學習怎么也比不上實地的參觀學習,所以這次能夠來到焦裕祿紀念館進行社會實踐,我頗感激動。
在抵達紀念館后,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便是廣場上的焦裕祿石像,我感到他的臉上略顯疲憊,皺紋清晰可見,但他的雙眼卻永遠堅定的望向前方。走進紀念館,一幅幅圖片歷歷在目,一段段文字浮現(xiàn)眼前,紀念館內(nèi)不僅通過文字、照片,還有書法、繪畫、群雕、實物等形式,真實、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20世紀30年代,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成績優(yōu)異的焦裕祿不得不輟學回家,挑起家庭的重擔,后來,焦裕祿又受到了日寇慘無人道的殘害。
但在這過程中,他始終迎難而上,與日本把頭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小小的年紀,大大的責任,這一切,焦裕祿都挺了下來,而我又想到,那時焦裕祿的年齡與我現(xiàn)在的年齡相仿,焦裕祿所經(jīng)歷的,是我無法想象的,是我無法僅憑瀏覽這些圖片和文字而能感同身受的,艱難而又曲折。我們當今的生活,國泰民安,幸福美滿,衣食無憂,但這一切都是前輩們用血肉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應當始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同時,向先輩們學習他們迎難而上,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責任。
在參觀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焦裕祿在蘭考時的經(jīng)歷,焦裕祿奉命到蘭考擔任縣委書記,那時的蘭考正是遭受風沙、內(nèi)澇、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
面對十分危急的形勢,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恇怯不前,但焦裕祿不僅沒有退縮,他還說道“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領導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他那迎難而上的精神無不在這體現(xiàn)了出來。
于是他便開始盡自己最大努力進行走訪、蹲點調研、深入前線,親自帶領著大家戰(zhàn)勝“三害”,改變蘭考自然環(huán)境的藍圖。“改變蘭考面貌的關鍵在于干部的精神狀態(tài)”,在我看來也是這樣的,一個優(yōu)秀的、令人信服的干部,不只是只會動嘴,而是真槍實干的付出行動,焦裕祿正是這樣的好干部,他不光可以靠著一輛自行車,三個月跋涉五千余里進行走訪調研,還可以在肝病最嚴重的時候,把藥留給他人,自己仍然堅持工作。他那科學求實,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無不在這體現(xiàn)了出來。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學習焦裕祿事跡,弘揚焦裕祿精神,要像焦裕祿那樣牢固樹立正確的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