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水悠悠,金陵夢未央——大連理工大學“璀璨匠心”實踐團赴南京市非遺調(diào)研活動圓滿結(jié)束
南京,古名建康,金陵,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樓臺煙雨處,也是秦淮河畔歌未央的疊巘清嘉地。春節(jié)將至,喜氣洋溢,一月十九日,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qū)“璀璨匠心”實踐團奔赴南京進行為期5天的非遺調(diào)研社會實踐活動,全面貫徹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大會“堅持文化自信”要求,躬身非遺文化傳承,追尋山河精神脈絡,對歷經(jīng)千年鮮活如初的文化盛景,投向慎察、莊重的一瞥。
鏤紙成藝,裁山裁水別樣新——剪紙
一把紅頭剪刀,頃刻便可剪出五谷家禽,飛燕游魚,鐫、鏤并用,繪出的是百姓最為樸實美好的愿景。在華夏藝術(shù)的璀璨星河中,剪紙以其獨特風姿閃耀千年。它起源于民間,從紙張誕生之初便萌芽生長,歷經(jīng)歲月打磨,成為民族文化的生動注腳。剪紙藝術(shù),簡約而不簡單。藝人僅憑借一把剪刀、數(shù)張彩紙,便能在轉(zhuǎn)瞬之間,將世間萬象凝于紙上。剪紙的美,不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情感與文化記憶,它是民眾對生活的禮贊,對幸福的祈愿。
非遺調(diào)研的第一站,實踐團成員前往南京市文化館,拜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林娣女士。她耐心細致地為我們講解南京剪紙的歷史,以及“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藝術(shù)特點,同時,教授我們最基本的剪紙技法,講述“神奇剪刀”的故事。在張林娣女士的指導下,成員們親自體驗了剪紙過程,從層層疊疊綻放的鮮花,到立體的“春”字,霎時間樸素的屋內(nèi)平添幾分喜慶與暖意,我們也切身感受到剪紙的神奇與美麗。在與張林娣女士的交談中,我們看見她對剪紙藝術(shù)的深切熱愛與極高追求,也看見她堅守初心的執(zhí)著堅韌,平衡熱愛與生存的艱難掙扎。但同時,我們相信,正所謂“吾道不孤”,剪紙文化在共同的努力中,會再次走遍千家萬戶,成為皚皚白雪中最鮮明的一抹色彩。
雕紙演影,鑼鼓聲中唱古今——皮影戲
一人一桌,一幕一江湖。皮影戲借光顯影,以影顯形,是最初的電影,牢牢吸引著幕前簇擁一團的農(nóng)民,小販,孩童,帶領(lǐng)他們走向煙霧騰升的神話傳奇,刀光劍影的俠客游記或是相繼傳誦的典故逸事,演繹了什么是家國,什么是大義。
第二站,我們來到非遺創(chuàng)想中心。傳承人張燕林老師雖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鑠,向我們生動細致地介紹了南京皮影戲的歷史,娓娓道來他與皮影戲的不解之緣。他說:“擇一事,終一生。”眉眼舒展,流露出星點笑意,滿眼都是對皮影戲的真摯熱愛。
照貓容易畫虎難。在制作偶影時,成員們處處遇挫,總是摸不著頭腦,只有在張燕林老師點撥下才恍然大悟,不禁深刻體會皮影戲工藝的技藝之高超、設計之精巧;在我們笨拙地組裝好偶影,抓著竹桿不知從何下手時,卻看見張老師神色淡然,隨意挑手,翻飛竹桿下的孫悟空便忽閃著那雙火眼金睛,抓耳撓腮東張西望,輕巧地翻了個跟頭。一些成員躍躍欲試,手中的偶影卻不聽使喚,做出的動作惹得啼笑皆非,場面一時十分熱鬧。
隨著交談的逐漸深入,張燕林老師的回答展現(xiàn)出作為皮影戲人的甘于寂寞,肯于鉆研,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素養(yǎng);而無論是頂著40度氣溫的炎夏烈日只為教授二年級學生,還是寄殷切希望于青年人,期盼皮影戲的科技創(chuàng)新,都更體現(xiàn)了張燕林老師作為傳承人海納百川,躬身力行,初心如一的高尚品質(zhì)。
“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忘本。”這位被孩子們戲稱“老頑童”的老者,總是笑吟吟地執(zhí)起竹桿,用影子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時光荏苒,而那笑意未變,一如六十多年前初次看見皮影戲的少年眼中的光芒。
風銷絳蠟,露浥紅蓮流溢彩——荷花燈
遙想上元時節(jié),千門如晝,波粼碧水上,盞盞荷花燈搖晃著漂向遠方,滿蓮清夢壓星河。
它承千年古韻,綻于水面,似繁星落入碧波。它以彩紙、綢緞為衣,薄如蟬翼,輕盈柔美,燭光搖曳,暈染出朦朧光暈。往昔,人們于上元、中元夜放燈,寄相思、祈平安。于節(jié)慶時分,它是浪漫點綴;于文藝表演,又成靈動道具,承載著民俗的溫情與美好 。
南京非遺調(diào)研的第三站,我們來到夫子廟。民俗藝術(shù)家賀老師為我們講述南京荷花燈的歷史與發(fā)展,花燈起源于漢代,最初用于祭祀,后演變成承載美好向往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兒時學做花燈、此后鉆研傳承這門手藝的經(jīng)歷。
他操著一口地道的南京方言,似乎帶我們重回記憶泛黃的老街巷口,那時候的荷花燈,是家家戶戶最為明麗的一抹亮色。
理論講解后,大家動手實踐。裱糊裝飾環(huán)節(jié),挑選彩紙覆蓋骨架,賀老師不時指導。準備點亮花燈時,部分同學安裝花燈遇困難,在老師幫助下解決;袅疗穑岷蜔艄鉅I造溫馨氛圍,同學們滿是自豪喜悅。此次活動讓大家體會到傳統(tǒng)技藝的魅力與不易,理解并尊重傳統(tǒng)技藝,在傳承創(chuàng)新之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
九疊屏開,影落明湖青黛光——云錦
云錦,中國傳統(tǒng)絲織瑰寶,與蜀錦、宋錦并稱“中國三大名錦”。其誕生于南京,歷史逾千年,集歷代織錦工藝之大成?椩鞎r,工匠以金線、銀線、彩絲為筆,在機杼上精心編織,每一道工序都傾注匠心。成品色澤絢爛,花紋瑰麗,如天邊云霞般璀璨,故得名“云錦” 。它不僅是衣物布料,更承載著深厚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趣與智慧結(jié)晶。
在最后一天,一場別開生面的云錦文化體驗活動于江蘇省文化創(chuàng)意成果展示中心溫情啟幕;顒蝇F(xiàn)場,兩位資深非遺老師,以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jīng)驗,化身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引領(lǐng)同學們踏入云錦這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shù)殿堂。
老師們言辭懇切、深入淺出,從絲線的精細挑選講起,每一根絲線都承載著對品質(zhì)的執(zhí)著追求;再到繁復的提花工藝,那是智慧與耐心的交織,每一次提動都仿佛在編織著歷史的紋理;還有色彩的精妙搭配,每一抹色彩都蘊含著歲月沉淀的審美意趣。
理論講解結(jié)束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開啟手工制作之旅。大家手持工具,神情專注,小心翼翼制作剪貼畫。盡管過程中遇到不少難題,但同學們虛心求教,相互交流,在傳統(tǒng)技藝的海洋里不斷探索。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手工體驗,更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讓云錦這一古老技藝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fā)芽 。
匠心璀璨,是甘坐冷板凳,與寂寞共清歡,是任窗欞光影流轉(zhuǎn),我自巋然不動,而正是因為無數(shù)日夜手中刀刻毫未松懈,雙眼逡巡而不敢怠慢,心靜而志達,神凝而器成。于是哪怕歲月騖過,古物斑駁,凋零,甚至消散,匠人的精神卻從未褪色消亡,它只會在歷史浪潮蕩滌沖刷中愈發(fā)璀璨奪目,這明珠一顆,照破非遺文化山河萬朵。
非遺文化,并非止于束之高閣的吉光片羽,它源于人民,根溯中國精神,是煙火人間的濃縮與升華。
就像總有一個人,在春三月的河堤柳樹旁,仲夏夜的果脯攤子邊,在秋日的斜陽后,在冬天的暖爐前,笑呵呵的支起那個不大的攤子,用三尺生綃,兩只巧手,道盡千古天下事。就像“舴艋舟”載不動詞人的離愁別恨,漢賦皇皇鋪采摛文道不完漢代藝術(shù)的蓬勃生命,《祭侄文稿》墨跡未干寫不盡歐陽修的親喪國破之痛,赤壁之上承不下東坡的攬轡澄清之絕唱。
我們追尋并贊美非遺文化,而它本身,就是人民的贊歌。
吾儕青年,此刻僅僅是向非遺前進了半步,深刻明白于我之蜉蝣身軀,非遺文化為浩渺天地,哪怕窮極一生也無法盡覽。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并非在萬頭攢動的火樹銀花處見非遺文化之驚艷一瞬,那太過短暫、淺薄,而是在長途跋涉的返璞歸真后體味其“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的淡泊寧靜,厚重悠遠。我們感悟傳承人的匠人精神,了解非遺傳承面臨的現(xiàn)狀與困境,也更加明晰作為時代青年我們肩負之重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要我們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哪怕塵微之霧亦能補益山海,熒燭末光亦能增輝日月。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我見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