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非遺傳承千古韻,金城記憶閃耀萬年光。 ”蘭州,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歷史名城,不僅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著稱,更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它們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金城的文化天空。從激昂的蘭州太平鼓到精巧的刻葫蘆,從古老的水車到靈動的剪紙,每一項非遺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地域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文化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于是,2024年7 月 12日至 18 日,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體驗實踐團以“歸根故里,尋找振興文化之源 ”為主題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深入領略了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收獲頗豐。
蘭州水車:歷史的見證,智慧的流轉
在蘭州水車博覽園,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親眼見證了明嘉靖年間蘭州人創(chuàng)造的這一水利奇跡。黃河水車,以其獨特的構造和卓越的灌溉功能,解決了古代農(nóng)業(yè)灌溉的難題,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上的生靈。如今,雖已退出實用舞臺,但它作為文化符號,依然屹立在黃河之畔,講述著先人的智慧與勤勞。我們親手轉動水車,感受著那份來自遠古的脈動,對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蘭州刻葫蘆:匠心獨運,藝術傳承
走進阮氏葫蘆館,我們被一件件精美的刻葫蘆藝術品深深吸引。阮氏葫蘆傳承人以其精湛的刀工和巧妙的構思,在葫蘆上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圖案,讓人嘆為觀止。從傳統(tǒng)的亞腰葫蘆、疙瘩葫蘆到現(xiàn)代的葫蘆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融合。這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我們深刻感受到,非遺的傳承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
香包與剪紙:民俗風情,文化韻味
蘭州的香包刺繡藝術,廣泛流傳于甘肅各地,其中慶陽香包尤為獨特,形態(tài) 各異,融合了傳統(tǒng)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新元素,不僅是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要象征,更承載著勞動人民祛邪災、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景。在桃花塢漢 服體驗館與“隴遺有禮”非遺館內,我們親自動手,跟隨老師學習穿針引線,縫 制香包,并將艾草精心填充其中,最終封口完成。我們制作了小貓、蝴蝶等形態(tài) 各異的香包,雖技藝尚顯生澀,但那份成就感與對非遺魅力的深刻體會卻油然而 生。
蘭州剪紙,作為甘肅省首批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之一,隸屬 于北方剪紙體系,它源自隴東剪紙,并巧妙融合了臨夏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元素,展 現(xiàn)出強烈的裝飾性。在剪紙展覽館中,我們了解到傳統(tǒng)剪紙圖案豐富多彩,如“ 喜鵲登梅”、“鴛鴦戲水”及“十二生肖”等,而現(xiàn)代剪紙藝術則進一步拓寬了 題材范圍,甘肅彩陶、敦煌舞伎乃至蘭州水車、中山橋、牛肉面等地方特色均成 為其表現(xiàn)對象。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嘗試剪出了簡單的圖案,深切感受到了傳 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代代相傳的生命力。
傳承與保護:責任在肩,使命必達
通過這次非遺體驗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珍貴與 脆弱。在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傳承困難、后繼無人 的困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 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將通過社交媒體、文化展覽、講座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 推廣蘭州的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
我們也呼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共同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 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力量。
讓我們攜手并進,讓蘭州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