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象征。早在《詩經》的《國風》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章句,古琴在中國有近3000年的歷史。
閩派古琴藝術自清道光年間形成,已有170多年的歷史。閩派古琴藝術創(chuàng)始人祝鳳喈,字桐君,浦城人。19歲初始撫琴,由其兄教授指法,后日習不輟,三十余年磨礪,形成自己的琴風。祝鳳喈任浙江東防同知,宦游江浙大地,琴不離身,以琴交友,以琴論道,所到之處,名噪一時。他在浦城故居還大興土木,構建園林,擁琴數十張,筑十二琴樓貯藏和彈奏。他在浦城古齋接納四方游人,與天下琴人、詞家、詩客、名士共商音樂、交流藝術、切蹉技藝,增進友誼。林則徐途經浦城時,特地逗留造訪祝鳳喈,兩人在祝家花園推心置腹,吟詠唱和,不覺天亮,成為美談。
閩派古琴傳承人第二代張鶴,他拜祝鳳喈為師,并刊行《琴學入門》一書,傳播祝鳳喈的琴學理論和琴曲。第三代陸琮,幫助其師張鶴刊行《琴學入門》。第四代李迪瑚,能詩善文,喜好古琴,著有《酌海樓琴言》、《酌海樓琴譜》五卷。
20世紀80年代,福建藝術學校老師李禹賢致力于研究浦城閩派古琴藝術,寫出《初考清代琴派——浦城古琴》、《祝桐君家傳秘譜——風云際會》、《閩派琴家祝桐君》等文章,在國內刊物上發(fā)表。
近年來,浦城閩派古琴藝術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發(fā)掘、搶救、保護措施。
閩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古琴藝術中,有其獨特性。發(fā)掘、搶救和保護閩派古琴藝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閩派古琴藝術與中國的佛、儒、道等哲學、倫理學傳統(tǒng)密切相關,研究閩派古琴藝術蘊含的哲學意義,可以豐富中國哲學史的內容。
閩派古琴具有很高的實用藝術價值。古琴經過祝鳳喈的創(chuàng)造、改造,使學者易懂、易學、易操作。同時家藏的琴曲,改變了古琴琴曲的孤獨性、脆弱性及附庸風雅的道具。祝鳳喈的古琴猶如天籟,聽起來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舒展,琴意得之弦外,音有盡而意無窮,頗具神秘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