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沙漠變綠洲的實踐者
太陽才剛從遠處的沙丘爬上來不久,隊員們早已吃完早餐,在博龍基地沙漠治沙人曾叔的帶領(lǐng)下,活力滿滿開始當天的種樹任務(wù)。
“騰格里”在蒙古語的意思是“天”,用以描述沙漠“像天一樣浩渺無際”。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氣候條件惡劣,不僅熱,而且非常干。團隊一行人不顧環(huán)境惡劣,帶著鐵鍬、手套等工具前往種樹地點。此次種植的樹苗是梭梭苗,屬于防風固沙的常見植被,具有沙漠衛(wèi)士之稱,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qū)的分布極為廣泛,具有巨大的生態(tài)效益。隊員們隨機組隊,一人用鐵鍬挖坑,一人在后面插苗。經(jīng)過多次配合工作,逐漸產(chǎn)生默契,種植水平不斷上升,種植效率不斷提高。勞動過后,一排排整齊的梭梭方格延伸開來,治風沙,護新綠。日日往復(fù),日月升替,在本次治沙實踐中,團隊成員栽種200余捆幼苗,共計20000余棵。

(團隊植樹中 祖銘悅攝)
梭梭雖然屬于耐旱植被,但當它剛被種下時,急需水源。黃沙莽莽,降雨稀少,為了提高樹苗成活率,仍需要人工澆水。就這樣,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出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場景,除三、四個隊員在曾叔的帶領(lǐng)下,用澆水車為平地里排列整齊的幼苗進行規(guī);瘽菜,剩下的隊員們井井有條、配合默契地排成一列長隊,通過人工傳遞的方式,將一盆盆水澆給水車難以到達的地方所種植的樹苗。鏟土、圍堰、澆水,隊員們干得熱火朝天。澆水的土方法雖顯落后,但這不僅傳送了樹苗的生命之水,更傳遞了隊員們不滅的治沙之情。點綠成金,方心未艾,現(xiàn)在的梭梭苗雖還很柔嫩,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團隊成員們今日所站立的地方,又能成為一片沙漠綠洲。

(隊員澆水中 洪喆攝)
愿做孤漠指引方向的行動者
大漠漫漫,一眼望去,少有大型參照物,沙丘的樣子又都差不多,所以行者最怕的事情就是辨不清方向、找不著道路。人們可以通過太陽和月亮來判斷方向,但是由于日月不斷移動,在專業(yè)知識不夠的情況下,極易辨錯方向,因此沙漠道路的劃分顯得格外重要。隊員們帶著大量廢舊玻璃瓶,沿著常走的道路兩側(cè),隔距插瓶,一鍬一鍬、一腳一腳踩出一條條人工劃分的“瓶子公路”,為行走于沙漠的人們指明方向,指引道路。

(團隊插瓶中 祖銘悅攝)
愿做沙漠風光、西涼文化的傳播者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fù)低。”團隊成員們大多初次來到沙漠,他們珍惜難得的機會,親近大漠、擁抱自然。在這里,既可以體驗一把野營滑沙的樂趣,又能享受“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還可以在欣賞明月星空的同時,暢談人生理想、思考生活意義。隊員們的沙漠生活多姿多彩,充分感受大漠風光的別樣魅力。
綠勤行,為“綠”而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綠色宣言需要人們宣傳,需要人們號召。實踐團隊文創(chuàng)組的隊員們在具有異域風光的大漠中捕獲靈感,把所見所思所想,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用藝術(shù)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沙漠文創(chuàng)作品。其中,設(shè)計初稿的“綠勤行”吉祥物便是梭梭的化身,如同幼苗在隊員的精心培育下生根發(fā)芽,吉祥物活潑可愛,展現(xiàn)了盎然的沙漠綠意。此外,綠勤行實踐團隊將會挑選一部分作品做出文創(chuàng)實物產(chǎn)品,以綠勤行與騰格里的故事為依托,傳播生態(tài)文明理念,弘揚綠色建設(shè)信仰。
(團隊成員 陳健創(chuàng)作)
代代治沙,薪火永傳
新青年自己的路,得靠自己開拓。“綠勤行”團隊在沙漠中用實地行動,開拓著屬于沙漠的綠色之路,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帶領(lǐng)著越來越多高校的青年共同加入治理沙漠的行動中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綠勤行”團隊九載接續(xù)治沙,步履不停,艱苦投入,現(xiàn)已建成了百余畝“南航林”。“南航林”的綠意不斷延展,嘉木蒼郁,生命粲然。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堅持治沙,沙漠終將變林海。
既往開來,綠化民勤。“綠勤行”團隊懷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治沙之志,積極參與防風治沙,在熱愛和責任中助力沙漠建設(shè)、民勤發(fā)展。在治沙之余,隊員們幫助基地進行垃圾分類,新營地搭建及沙漠道路劃分等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用青年人的智慧與力量,在祖國西北的一片漫漫黃沙中,甘做綠色大漠的建設(shè)者、守護者。

(團隊合照 鄧慶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