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承華夏,非遺留芳”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我們之江分隊圍繞本地的非遺技藝,開展了實地調研和非遺體驗。我參與油紙傘與藕粉制作的非遺體驗實踐活動,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匠心獨運。在油紙傘的制作工坊里,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藝與對美的追求。從選材、糊紙到繪畫,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細致。我親手體驗了竹篾的編織,那份從手中傳遞的溫度與力量,仿佛讓我與古人對話,理解了“慢工出細活”的真諦。油紙傘的完成,不僅是一把遮陽避雨的工具,更是藝術與文化的結晶,讓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充滿了敬畏之心。
而藕粉的制作,則是一場味覺與視覺的雙重盛宴。從挑選新鮮蓮藕到研磨、沉淀、晾曬,每一個步驟都散發(fā)著自然的清香與純樸的味道。親手攪拌著乳白色的藕漿,我仿佛能感受到大地賦予的滋養(yǎng)與生命的活力。
這次非遺體驗活動,不僅讓我學會了傳統(tǒng)手工藝的制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深感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瑰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在實踐過程中,我親身體驗了多種非遺技藝。從最初的手忙腳亂到后來的逐漸熟練,我深刻體會到了匠人們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與細致,每一個細節(jié)都關乎作品的成敗。我學會了如何用心去感受材料的質地與特性,如何用雙手去塑造出心中的形象。這種過程,讓我對“匠心”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敬畏。
然而,這次實踐之旅給予我的,遠不止于技藝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那些需要時間去沉淀與打磨的美好事物。而非遺技藝所展現(xiàn)的,正是這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堅持。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價值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意義的事物之中。
在非遺的世界里,我遇見了無數(shù)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藝與作品。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匠人們精神與情感的寄托。每一次親手觸摸那些古老而精美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匠人們的匠心獨運。這種體驗,讓我對非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與熱愛。
然而,更讓我觸動的是,這次非遺之旅讓我深刻意識到了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化的浪潮中,許多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失傳的風險。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技藝,如今卻只能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延續(xù)。這種現(xiàn)狀讓我感到痛心與惋惜,也讓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能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做些什么?或許我無法像匠人們那樣精通某一項技藝,但我可以盡我所能地去宣傳、去推廣、去支持那些正在為非遺努力的人們。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關注非遺、愛上非遺。
這次非遺之旅不僅讓我領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智慧,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保護與傳承非遺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我深知,這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與堅持。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心懷熱愛、勇于擔當、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讓非遺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訊員 馬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