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9月7日訊】(通訊員:任宸茗)“ 支教隊員郭穎璐(小鍋老師):
我教興趣課《地理》。通過七個課時的學習我希望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對地理有初步認識。通過學習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貴州,濱海城市--青島,我們的祖國--中國,我們的地球母親四個課程,拓寬孩子們的視野,增強文化自信,感悟地理中的人生道理。多思考,多表達。我在課上從孩子們身邊的地理現(xiàn)象講起,慢慢帶他們進入神奇的地理世界。
我記得第一節(jié)地理課,無論是學生們還是我都很緊張。我越講越快,學生們聽得也越聽越沉默。當時我心涼了半截,覺得自己之前準備的都是白費功夫。課后副隊長找我一起探討和解決我上課出現(xiàn)的問題。在認識到問題后,我趕緊改了之前準備的教案和課件。同時去觀看其他老師的課堂,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第二節(jié)課我吸取第一節(jié)課的經(jīng)驗,把速度放慢,一步步讓學生們聽懂,看到他們逐漸積極,我也信心倍增。在支教活動過程中的教育是相互的,學生會出乎意料的調(diào)皮,地理基礎(chǔ)也很差,慢慢來,多點耐心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渴望知識的。當面對孩子們天真的笑臉,面對他們收獲知識的快樂,其實受教育的也是我自己,對于我自己也是一次心靈的凈化,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能夠有一個充實、難忘的人生經(jīng)歷,使我能夠在支教的過程中釋放和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將愛發(fā)揚傳承。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次支教也許對于我來說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如果有人問我支教有什么意義,支教并沒有人們鼓吹的那么神圣。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天教會他們什么,也根本改變不了什么現(xiàn)狀。但是,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多多少少能對他們產(chǎn)生一些積極的影響,能給那些處于相對閉塞環(huán)境下的孩子一點點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動力和憧憬。
支教隊員胡天琪(小綠老師):
在這次支教過程中,我主要負責教孩子們畫畫。每節(jié)課上,我會先讓他們先對所要畫的事物進行細致觀察,了解事物的特點,再進行技巧的講解,最后是讓他們自己動手去畫。在他們畫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我也會一一去示范,盡量做到讓他們完全掌握。同時,為了培養(yǎng)他們對畫畫的興趣,我準備了多種類畫,如水粉、彩鉛等。我希望能通過畫畫能提高他們的審美,和培養(yǎng)一項有用的愛好。半個月之久的的山村支教生活讓我對大山里的孩子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知道十多天的教育很難讓他們從知識層面上有什么大的提升,但我們依然希望能借此機會讓在他們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讓他們萌生出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在支教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多種形式的幫助。我們既可以教授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習水平和興趣,也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和文化交流,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自信心?傊,我們暑假在鎮(zhèn)寧山村支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帶來很多成長和收獲。通過支教,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和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為當?shù)氐暮⒆犹峁┙逃龓椭,為鄉(xiāng)村振興做出貢獻。
支教隊員于帥(小帥老師):
“播下一顆種子,開出一朵花。”這不僅是我們支教隊的啟愿,更是支教的意義所在,也是社會對于貧困地區(qū)學生的期盼。人人都希望通過教育走出大山,而真正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就是視野走出大山,了解山外有什么,我去了可以干什么。我想,我們支教的意義就是用我們自己作為鮮活的例子,通過我們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給他們播下一顆向往遠方的種子。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會格外注重正確價值觀和思想的引導,通過小朱的手工課讓他們親手打開自己的視野,通過小宇老師的天文課,幫助他們把視野抬向無邊星河,同時在文化課的課堂上,通過互動的形式,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因為山區(qū)的孩子大多數(shù)的大多數(shù),都很敏感,而且他們會遭受來自家庭,學校各個方面的打壓,一個人的自立之基,在于自信,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理想,夢想才不會只是一句空話。而自信的來源是源于外界的支持,鼓勵和贊美。有人會說“變壓力為動力”,但這事實上這句話并不適合全民教育,尤其是放在貧困山區(qū)的教育上,這更是一種非常畸形的教育方式,他們本身就由于家庭的原因,很多都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如果他們在學校也沒有得到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存在感,那么他失去的不僅僅是成績,更是支持他們做出選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