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弘揚紅色精神,筑牢紅色根基,7月1日—7月28日,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紅路同行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赴遼寧省、福建省、河北省、湖南省、湖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等多地深入基層調研、開展理論宣講、助力鄉(xiāng)村紅色旅游發(fā)展,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大工人文學子的力量。
一、理論先行,筑牢精神之基
樹高千尺,要靠深深扎根;信念堅定,要有思想根基。為了提升理論修養(yǎng)、更好地堅定理想信念,實踐團采用線上線下雙線并行的實踐形式夯實黨史團史理論學習基礎。實踐團隊員預先充分準備,收集理論知識并制作相關宣傳海報5幅、宣講課件3份,并制作百年團史主題H5作品進行預熱。7月2日,主題為“聚百年理想 執(zhí)星火耀原”的線上理論宣講會順利舉辦。線上理論宣講會回顧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奮斗征程,學習中國共青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惲代英的楷模事跡,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81名在校大學生參加團史知識競賽。
為深化理論學習,進一步推廣宣講范圍,切實強化宣講成效,實踐團深入多地基層開展線下宣講。7月12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實踐團成員參與當地人民政府每周學習例會,學習《閩山閩水物化新——習近平福建足跡》有關精神,作為在場唯一大學生代表與大家分享有關鄉(xiāng)村振興的理論學習心得體會,與當地基層干部交流工作想法,在切身實地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明確自身責任、為基層治理做貢獻。
7月25日,在湖北省恩施州,實踐團成員來到恩施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合恩施州少數民族特色、當地紅色旅游文化和大連理工大學有關鄉(xiāng)村振興的科研項目進行宣講,并在宣講后朗讀《以青春力量建功鄉(xiāng)村振興》評論文章,表達大工青年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情懷和擔當。
二、深入探究,找尋發(fā)展之道
為重溫紅色歷史,回顧崢嶸歲月,走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黨史教育的鮮活課堂,找尋鄉(xiāng)村紅色旅游發(fā)展可借鑒經驗,實踐團深入基層一線進行調研采訪。
實踐隊員走進中國·株洲動力谷。中國第一臺航空發(fā)動機、中國第一臺電力機車,中國第一臺微型汽車,中國第一枚空空導彈......從建國初期的一無所有到無數項科技“第一”不斷涌現,實踐團成員實地真切地感受到黨的領導下我國科技取得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巨大飛躍。在湖南省長沙市,實踐隊員走進橘子洲頭,走向雷鋒紀念館,學習毛澤東、雷鋒等湖湘兒女身上的紅色精神。在雷鋒紀念館里,參觀者們還能看到有數名小學生在館內擔任志愿講解員。紀念館“小小志愿者”在接受采訪時流暢又富有感情的回答,使人深刻領會紅色基因傳承不絕的密碼。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還利用所學專業(yè)技能制作紅色“微團課”視頻,并上傳至各大平臺上,以擴大宣傳范圍,加強宣傳效果。
實踐隊員走進鞍鋼博物館,感悟共和國老一輩工人“創(chuàng)新,求實,拼爭,奉獻”的鞍鋼精神,了解了鞍鋼博物館通過紅色資源創(chuàng)造性轉化成功打造紅色經典旅游線路的先進經驗。實踐團隊員通過采訪鞍鋼博物館講解員得知,鞍鋼博物館采用了智能調光玻璃、飄屏互動演示、球幕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豐富與發(fā)展了工業(yè)遺產保護和文化創(chuàng)造新的內涵。實踐團隊員認為,這些充分利用視覺交互技術的經驗值得借鑒。
實踐隊員走進黨員日記博物館,在紅色教育大課堂觀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手影像資料,回顧了我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為了解保定市紅色文化發(fā)展經驗及相關人才培養(yǎng)情況,實踐隊員采訪了現任保定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校長李存先生。李存先生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長期的從教和理論研究經驗。在采訪過程中,李存先生向實踐團介紹了保定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培養(yǎng)的鄉(xiāng)村紅旅領域方面的“易游天下”旅游團隊。團隊另辟蹊徑,強調“大平臺+鄉(xiāng)村手藝人”發(fā)展理念,開創(chuàng)鄉(xiāng)村旅游規(guī)劃師項目,開拓紅色旅游新模式的經驗使實踐團的思路得到了開闊。
實踐隊員走進望奎縣東升鄉(xiāng)中心小學,采訪前校長張友先生。“來到這里給孩子們教一輩子書,是我一生做過的最不后悔的事。”張校長熱忱教育事業(yè),扎根偏遠鄉(xiāng)村學校,兢兢業(yè)業(yè)、勤奮求進。實踐隊員將他用青春和滿腔熱血為農村教育事業(yè)默默無聞奉獻的事跡拍攝成微紀錄片,并投放到多個新媒體平臺。
實踐隊員走進革命老區(qū)大洋鄉(xiāng)深入“我在大洋有畝田”田間課堂,旁聽全國作物栽培學作物生理學組副組長、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教授科普生態(tài)農業(yè)知識。“紅色+農業(yè)的新型發(fā)展模式需要我們的進一步探索”,林教授有關建設紅色文化農園以提升農場的文旅價值,開拓三產融合的協同創(chuàng)新模式的提議豐富了實踐團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