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背景
“土壤普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查明土壤類型及分布規(guī)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等的重要方法。其中,探明林地土壤類型,摸清林地土壤質量是“土壤普查”工作重要組成部分,其普查結果可為林地土壤的科學分類、規(guī)劃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科學支撐,也可為經濟社會生態(tài)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同時,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愿景下,綜合眾多科研結論得知,森林生態(tài)系統是最大碳匯系統,而森林生態(tài)系統固碳在于林地土壤之中,我院既是“三普”的主力軍,也是“雙碳”研究的先鋒軍。本黨支部所在課題組積極參與“三普”工作,并開展了“雙碳”方面研究,暑期將赴湖北省咸寧市,基于土壤剖面,探明土壤類型,并進行土壤質量評估,完成土壤的初步適應性評價。
本次社會實踐主要活動區(qū)域為咸寧市咸安區(qū)、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等,湖北省咸寧市位于中國華中地區(qū)的湖北省東南部,被譽為“桂花城”。咸寧市東鄰江西省,南接湖南省,西依武漢市,北靠赤壁市。咸寧市地勢南高北低,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全市總面積為1003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戶籍人口為303.61萬人。咸寧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中國亞熱帶森林自然資源生態(tài)平衡的典型代表,享有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中國魅力之城等榮譽稱號。
本次社會實踐的調查對象和內容包括自然斷面的分析、走訪當地村民,目的是在“三普”剖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雙碳”愿景下,進一步探明土壤類型和土壤質量,完成土壤的初步適應性評價。
二、探明土壤類型
土壤是固態(tài)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既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也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自然資料。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fā)展農業(yè),以取得食物。農業(yè)生產,首先是綠色植物的生產,是以士壤為物質基礎的。各種作物都是在士壤里扎根立足,并通過根部從土壤里取得養(yǎng)分和水分,才能生長繁茂。其次,人們飼養(yǎng)動物,也必須以植物為飼料。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yè)。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fā)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yè)生產和改善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下半年,即將全面展開全省“三普”匯總工作,咸寧市森林覆蓋面積大,山地土壤占據全市面積50%以上,在本次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結合“三普”工作,探明土壤類型及分布規(guī)律、土壤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摸清土壤質量、性狀和利用狀況等。在本次實踐活動中,通過大量土壤自然斷面分析,以及當地村民關于對林地土壤以及耕地狀況的走訪,發(fā)現當地村民及基層干部人員缺乏“保護土壤”的意識,對“雙碳”減排更是鮮有人知。我們?yōu)樘嵘龔V大村民和基層人員對保護土壤的認識,保護土壤可助于森林固碳,尤其是林地土壤,防止土壤被剝離侵蝕,進一步認識當地農用地的土壤質量和利用水平,我們團隊結合土壤剖面,測定土壤屬性,判斷土壤類型。結合土壤類型和屬性情況,我們做土壤剖面做出野外評述,以及該剖面的生產性能評述。結合野外評述和生產性能評述,對當地村民進行宣講:該剖面土壤堅實,土壤貧瘠,呈中性,有基巖出露,土壤整體質量差,保肥能力不夠,供肥遲緩,地勢較高,坡度較大,易水土流失,在土地利用上,不適合耕作,可以考慮發(fā)展茶樹等,或作為生態(tài)公益林,我們需要注意“保護土壤”,“雙碳”減排,要合理利用或改良土壤。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得出結論如下:
九宮山鎮(zhèn)等位于湖北省東南部的通山縣境內,屬于幕阜山脈中段,地形以花崗巖、變質巖組成的窟窿構造為主,屬于斷層山地形的冰川地貌。最高峰為“老鴉尖”,海拔達到1657米,是中南部地區(qū)最高峰之一。九宮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6.6%,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包括近千種名貴動植物和近百種珍稀瀕危物種。區(qū)域內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第四紀冰川遺跡,因而通山縣的土壤的母巖類型主要為第四紀松散沉積物、化學巖、頁巖等。九宮山的土壤類型隨海拔高度變化而不同,從基帶棕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棕壤到山地草甸土,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這些土壤主要發(fā)育于片麻巖和花崗巖,具有獨特的地帶性特點。
其中,黃棕壤,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通山縣九宮山上,在褐土地帶的垂直帶上亦有分布。黃棕壤地區(qū)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10℃以上的積溫為3400~4500℃,季節(jié)性凍層深可達50~100厘米,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0之間。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壞,目前多為次生針葉林和闊葉混交林。棕壤所處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片麻巖及砂頁巖的殘積坡積物,或厚層洪積物。黃棕壤地區(qū)由于夏季氣溫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而且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鹽分和游離碳酸鈣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動,并發(fā)生淀積。由于落葉闊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從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發(fā)展,但白漿化作用卻常有發(fā)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見到。
咸寧市是湖北省紅壤主要分布區(qū)域,特別是在鄂東南和鄂西南的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區(qū),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紅壤的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低,嚴重缺乏磷和硼,大部分地區(qū)還缺乏氮和鉀,局部地區(qū)缺鋅、銅、錳和鐵。這種土壤的質地較為粘重,土體結構緊實,水分蒸發(fā)快,容易受到干旱威脅。紅壤的農業(yè)利用歷史較長,主要用于種植水稻、茶葉、柑橘等作物。由于其肥力較低,通常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機肥和化肥來提高土壤肥力。
綜上所述,九宮山的土壤具有豐富的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31%,全氮含量0.12%,速效磷含量16-21mg/kg,速效鉀含量100-130mg/kg,pH值在4.5-5.5之間。土壤質地疏松,含水量較高,適宜于多種植物生長。通常,森林生態(tài)系統是重要的碳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儲存為生物量。九宮山豐富的森林覆蓋和生物多樣性表明其具有相當的碳儲存能力,對于減緩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土壤保護建議
我們團隊深入分析本次社會實踐所得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合理耕作: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如免耕或少耕,減少土壤侵蝕和結構破壞。
2.植被覆蓋:種植覆蓋作物或保持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
3.科學施肥:減少化肥使用,推廣有機肥,合理施用底肥和追肥,避免土壤污染。
4.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促進土壤健康。
5.防止鹽堿化:合理灌溉,避免過度灌溉和排水不良,防止土壤鹽堿化。
6.減少化學藥劑使用:盡量減少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7.控制土壤侵蝕:在坡地種植時,采用梯田、等高種植等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8.農業(yè)廢棄物利用:合理處理和利用農業(yè)廢棄物,如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
9.宣傳教育:加強土壤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雙碳”減排、土壤保護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以農業(yè)遙感技術、土壤學理論等其他理論技術為支撐。
通過對咸寧市咸安區(qū)、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的自然斷面,以及通過對當地村民走訪,向當地村民及基層工作人員進行保護土壤、“雙碳”減排等方面宣講,一方面評估了土地資源、耕地質量狀況以及土壤類型等,使更多的農民了解保護土壤,助推“雙碳”減排工作;另一方面,促進了當地村民深入了解土壤相關知識后,可以將之運用于實踐中,在今后的農業(yè)活動中對土壤問題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解決能力,提高農用地利用水平,促進鄉(xiāng)村產業(yè)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并通過新聞通訊、宣講交流等方式,將團隊實踐成果傳播到社會,宣傳當地農業(yè)成果及風土人情,助力建設美麗鄉(xiāng)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