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xiāng)|跨疆域,匯家鄉(xiāng)之美!
南工程自動化學院“山海同盟”民族實踐團于7月10日至7月20日前往貴州、安徽、內蒙古、新疆、湖南、黑龍江、江蘇、河南八省進行當地特色農活實踐。團隊成員在當地農(牧)民的指導下,進行挖折耳根、摘蔊菜、牧羊、摘桃并裝箱、采蓮蓬、探大慶油田、采菱角等活動,積極投身勞動教育,加深對農耕文明的理解,正確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同時,宣傳家鄉(xiāng)的特色文化和農業(yè)經濟,為家鄉(xiāng)發(fā)展貢獻青春力量。
探尋四海事,探訪故鄉(xiāng)情。
貴州,作為中國的喀斯特高原地區(qū),以其特色植物折耳根而聞名。在貴州的折耳根采摘活動中,團隊成員親自走進大山,在農民的指導下體驗采摘折耳根的過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內蒙古的成員得到了牧民的指導,親身參與了牧羊工作。他們學習如何驅趕羊群、幫助牧民搭建羊圈以及給羊喂食等技巧。在廣袤的草原上,成員們與牧民一起奔跑,領略了牧羊生活的辛勞和樂趣。通過與牧民的合作,他們不僅感受到了牧民文化的深厚,也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能力。這次寶貴的實踐經歷讓他們更加珍視自然環(huán)境,也深刻理解了牧民的辛勤付出。
湖南隊員下塘采蓮蓬,步履穩(wěn)健地踏上泥濘的土地。采蓮蓬的過程并不輕松,但湖南隊員們用堅韌的毅力和勤奮的汗水,收獲了滿滿的喜悅和成就感。他們把采蓮蓬的經歷化作珍貴的回憶,同時也傳承了湖南的鄉(xiāng)土文化和團隊精神。
新疆的隊員們回到家鄉(xiāng),積極參與果園的桃子采摘工作。他們勤勞努力,盡心盡力地幫助果農們封箱銷售。通過他們的辛勤付出,果園的桃子得以及時收獲并迅速銷售,為果農帶來了豐收的喜悅。他們的行動展現了團結協(xié)作、勇于奉獻的精神,為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和農民生活增添了活力。
紅色記憶,革命傳承。
在尋訪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大慶油田的創(chuàng)業(yè)史、救亡圖存的艱辛歷程和為國家獻身的英勇事跡。他們近距離觀看了油田的生產現場,見證了現代化技術對于油田開發(fā)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們也與一些老一輩油田工人進行了交流,聽取了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感人故事。
河南隊員們來到了岳飛紀念館,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探尋一段被稱為紅色記憶的歷史,繼承和傳承革命精神。他們參觀了岳飛雕像和紀念碑,聆聽了專業(yè)講解員的解說,通過圖片、文字和實物展示的方式,更直觀地了解了岳飛與他的部隊在抵御外敵入侵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感受到了岳飛愛國情懷和不畏強敵的勇氣,勵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fā)揚抗爭精神,保持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
“鄉(xiāng)”約盛夏,遇“踐”青春。
團隊成員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與當地村民和牧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了當地農業(yè)經濟的情況。通過與當地村民牧民的互動交流,成員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農業(yè)經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實踐機會,也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家鄉(xiāng)的農業(yè)發(fā)展,宣傳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繁榮做出貢獻。也明白了我國地大物博,無論身處何省,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團結,鄉(xiāng)村振興離不開人,更離不開青年人。秉承黨的十九大精神,勵志做民族團結的推動者,將青春熱血揮灑在勞動上。
作者: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院"山海同盟“暑假社會實踐隊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 青年視角更是世界眼光
- 7月8日下午,曲阜師范大學“揚師德師風,促中外交流”志愿服務實踐團在曲阜師范大學曲阜校區(qū)的中國教師博物館(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
- 08-10 關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