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水之濱,巍巍修山,品秀面之幽香
資水之濱,巍巍修山,流傳的一碗修山面柔軟幽香,飄湯如帶,遠近聞名,家喻戶曉。實踐小隊了解到,“修(羞)山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產自桃江境內修山鎮(zhèn),采用古法制作。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安化人)回京覲見皇帝時,特地獻上了在資水沿岸小鎮(zhèn)修山購置的百斤玉帶面條,道光帝嘗后龍顏大悅、贊不絕口,修山面由此成為貢品,并隨之享譽天下。后經歷任傳承人的繼承和發(fā)揚,制面?zhèn)鹘y(tǒng)工藝漸趨完善,呈現(xiàn)出鮮明特質,具有面片油亮光潔、久煮不渾湯、不粘口、回鍋如初、飄湯如帶、口味幽香等特點。
為此,實踐小隊決定前往修山鎮(zhèn),實踐考察修山面的制作過程,親自挖掘這道地道的桃江美食。
小隊從桃江縣出發(fā),駛過牛潭河大橋,前往修山鎮(zhèn)。我們本來計劃去修山面業(yè)有限公司,但進鎮(zhèn)不久,就被路旁一個面業(yè)公司吸引了。于是實踐小隊決定中途下車,進去一探究竟。
向面廠主人說明來意后,面廠的負責人熱情地招待了我們,并向我們一一介紹各種系列的修山面。實踐小隊了解到,修山面除了最基本的原味,面廠根據(jù)市場需求,推出了各種口味的面條,如修山青蒿面和修山山藥面——分別獲得了2019年和2017年湖南省農產品金獎。這些面條有著更加豐富的口感,更加全面的營養(yǎng),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一款修山面從種植麥田、收割小麥、磨成面粉、手工做面、晾曬、包裝成品,經歷了多道程序,其中在手工做面這道工序最為講究。實踐小隊了解到,修山面的手工制作,離不開修山特有的山泉水。據(jù)《桃江縣志》載:“(修山面)始于清代,取羞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質純美,面條柔軟而耐煮,色、香、味俱佳。”據(jù)制面師傅的經驗,同樣的面粉和同一位師傅操作,換一處地方做出來就差勁得多。由于修山泉含礦物質豐富,加工成的面條不僅美味無比,還具有低脂低糖等特點,長年食用具有健美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離開修山明慧面廠后,實踐小隊繼續(xù)驅車前往修山面業(yè)有限公司。在這里,我們進入了面廠的手工制作、晾曬、存儲等多個車間,更直觀的感受了修山面的制作過程。
- 腳踏實地,走進實踐
- “在大學里學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叫做自學的能力”。這次實踐后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除了計算機操作外,課本上學的理論知識用到
- 11-01 關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