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生新聞網(wǎng),大學(xué)生新聞發(fā)布平臺

無名的角兒
紅氍毹(qúshū),四方步,霸王靠,回馬槍,一亮相滿堂高朋齊喝彩;鑼鼓鳴,二胡起,嗩吶一響,八方來拜。弄堂街巷,戲臺樓高,槐樹剪月之夜,眾人圍簇在篝火旁,支起馬扎,抓把瓜子,卷起老旱煙,靜待戲子粉墨登場。煙霧繚繞,管弦陣陣,山村的夜幕下充溢著歡笑和喜慶。唱念做打道盡世間冷暖,生旦凈丑演盡人生百態(tài),長腔短調(diào)訴說著世間疾苦,五彩臉譜呈現(xiàn)著輝煌歲月,我們在欣賞國韻悠揚的京劇和氣勢雄渾的秦腔時,也可曾注意到一些面臨失傳危機的地方特色戲劇? 我邀請到了同一所學(xué)校機電工程學(xué)院的鑄魂實踐團來我的家鄉(xiāng)莊浪縣南湖鎮(zhèn)北關(guān)村開展調(diào)研,只為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富有特色的地方戲。耗虾討,即南湖眉(mì)戶,于是作此篇,使讀者能更直觀地去感受中華傳統(tǒng)非遺戲劇文化的魅力。
一、爺爺?shù)膭”?/strong>
作為南湖曲子戲的守護人,我從小就受到爺爺和父親的熏陶。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記得家里有很多多關(guān)于戲劇的書籍和碟片,我的爺爺王有財老先生,總是帶著一個老花鏡,坐在一個馬扎板凳上,手邊放著好多書,認(rèn)真翻閱著,不時地在筆記本記著什么。那時候小,不知道爺爺在做什么,只是看爺爺寫了撕,撕了又寫,地上盡是一團團廢紙。直到長大后才知道,爺爺在翻閱相關(guān)文獻,從秦腔和其他戲劇中尋找靈感,以此優(yōu)化我們家鄉(xiāng)的地方戲劇,他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從未停歇。歲月悠悠,放眼望去,逝去的時間絲毫沒有讓這個八旬老人放緩他堅毅的腳步,幾十年的潛心研究,他終于整理出了三本完整的南湖曲子戲劇本。翻開這些泛黃的書本,黑色與藍色的墨水字跡全是他的心血,是他對南湖曲子戲的熱愛和對非遺傳承的重視。我的父親和姑姑也受爺爺?shù)挠绊懀税胼呑拥膽,把戲愛到了骨子里,在爺爺去世后,我的父親王繼虎先生和姑姑,我的父親王繼虎和姑姑帶著爺爺?shù)脑竿^續(xù)完善劇本,再次整理出了一本完整的劇本。
說起南湖曲子戲,爺爺在世的時候,常給我和父親講:南湖曲子戲起源于宋元時期,成熟于明清,真正形成于民國初期,它的形式多樣,重在唱,道白和表白相對較少,語言通俗易懂,不受場地限制,形式幽默風(fēng)趣,亦莊亦諧。它不斷吸收借鑒地方曲藝(秦腔、莊浪花兒、小曲等),慢慢也有了自己的獨特韻味。南湖曲子戲的內(nèi)容更是豐富,它大多反映下層人民主要是市井階層的思想和生活,如《張璉賣布》、《老換少》、《看女》、《小姑賢》、《李志英站店》等;也有反映下層人民受剝削和壓迫而反抗控訴的,如《亞仙刺目》等;有對不合理封建制度造成的不合理婚禮關(guān)系進行無情嘲諷的,如《王老娶小》等;也有贊美青年男女真摯愛情的,如《秋蓮撿柴》,《金碗釵》等;有反映宮廷生活和才子佳人的,如《李彥貴賣水》、《會》、《打金枝》、《賜銀牌》等,也有充分體現(xiàn)勞動人民樸實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的。印象中,唱戲的時候,文樂和武樂在兩邊,一邊悠揚,一邊雄渾,神圣莊嚴(yán)。爺爺說:十年笛子百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千年琵琶萬年箏,唯有嗩吶鎮(zhèn)乾坤,F(xiàn)在,很少人會吹嗩吶了,我們這里的戲劇文樂,只有了板胡,二胡,三弦,笛子,武樂也只有單皮鼓,檀板,鉸鈸,四頁瓦,大鈸小鈸和碰鈴了。關(guān)于曲調(diào)的形成過程,爺爺在世的時候依稀講過,我大概是忘了,只知道具體的曲調(diào)有:背弓、越調(diào)、五更、紐絲、琵琶、崗調(diào)、東調(diào)、哭調(diào)、軟西京和硬西京。爺爺還說,目前現(xiàn)有的南湖曲子戲大約有83折,希望我們能夠努力傳承,并且還可以再多增加些戲,進一步豐富我們南湖曲子戲。
二、姑姑的紅妝
我從小就在戲臺前看著父親和姑姑唱戲,父親頭上打著紅扎巾,在扎巾外戴著大額子,紅扎巾和額子上的絨球相映成趣,身著紅箭衣,系絳子,鸞帶,劍衣外罩紅蟒,腰橫玉帶,下著紅彩褲,足蹬黑色厚底靴,年近半百仍就英姿颯爽。姑姑纖翹蘭花指,去櫻桃紅小口一擦,水袖一甩,捻一指朱胭,明眸流轉(zhuǎn),百轉(zhuǎn)千回青絲三千,水鉆頭面在絢麗的燈光下更加光彩奪目,蝴蝶步搖輕輕搖曳,身穿粉紅褶子,腳著一雙小巧玲瓏的繡花鞋,好一絕美的女子。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愛上了戲,五歲便能登臺表演,如今已過去數(shù)十載,我也把戲愛到了骨子里。紅白黃油彩混合打底,手指輕輕勾勒出輪廓,手執(zhí)一支勾勒眉角的筆,淡掃娥眉,胭脂擦邊,耳旁飾以粉紅鬢花,父親總是要吆喝一聲:娃子,上裝了!我總是笑著給父親回應(yīng):哎,來啦!戲服著身,嗩吶一響,二胡隨之,臺下,掌聲雷鳴,臺上,粉墨登場,折扇開合,咿咿呀呀,這戲,就開唱了。
對于地方特色戲的傳承和發(fā)揚問題,一直讓父輩頭疼,年輕人們更喜歡刷著抖音和快手,戲臺子前,只有長胡子的老爺爺和一些老奶奶,蜷著腿,卷著老旱煙,看著臺上的戲子,聽著戲文,或若有所思,或潸然淚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臺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臺上人唱著心碎離別歌,戲幕起,戲幕落,誰是客”,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戲中人。父輩們說:畫上戲臉,穿上戲裝,就和人物融在了一起,用心去感受這世間的悲歡離合,唱戲,唱的亦是人生。
曾幾何時,我站在戲臺前,看著父親和姑姑唱戲,當(dāng)時只有不到10個人看戲,我心中有點莫名的心酸和落寞,無人欣賞這個古老又神圣的藝術(shù),可是臺上的父親和姑姑,仍舊唱的入神,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不論人多人少,都是那個味兒,我落淚了,這,就是老一輩對戲劇的熱愛和虔誠吧。
三、楊四郎的淚
“笑笑,上臺嘍!”幾個實踐隊的同伴笑著說,我猛然回過神,輪到我登場了,這個寒假,他們來到我的家,拜訪了我的父親,了解了相關(guān)的關(guān)于南湖曲子戲的一些歷史和發(fā)展傳承問題,我們打算讓大家知道這個地方特色戲種,多點關(guān)注和喜歡,讓更多年輕人也能看到地方特色戲劇的獨特魅力,讓傳統(tǒng)戲劇不要失傳,能夠后繼有人。同行的伙伴拿著特意準(zhǔn)備的新設(shè)備在臺口攝影,而父親,則是滿眼欣慰的坐在戲臺前看著我。臺前,就零零星星幾個人,我看了看父親為我精心準(zhǔn)備的新戲服和父親滄桑的臉龐,看了看同行為我加油的伙伴,眼眶濕潤了,這時二胡拉起,鑼鼓響起,一個風(fēng)塵仆仆的四郎走進大家的視野:戴著風(fēng)帽、面花、黑三須胡子,穿著紅箭衣,腰系寶劍,打著紅板帶,身披風(fēng)衣。再看那佘太君,帶著老旦蓬頭,太后翅,身穿老旦折子,白裙子,手拄龍頭拐杖。六郎則頭戴黑紗帽,戴黑三須胡子,身穿綠蟒。再看八姐九妹,八姐頭戴紅七星額子,穿著紅小衣,系著紅腰帶,九妹頭戴著粉七星額子,穿著粉小衣,系著粉腰帶。楊四郎歸心似箭,佘太君思兒心切,我已將自己融入戲中。
想著當(dāng)時的場景,潸然淚下,仿佛我就是四郎,失落番邦15年,再見親人該多么激動和傷心啊,如泣如訴,一行銀淚滑過臉頰,驀然回首,父親在臺下欣慰的點著頭,笑著,流著淚,激動地鼓著掌,那一刻,我恍惚了,又想起了當(dāng)年父親唱四郎而我坐在臺下鼓掌的情形。我記得小時候曾經(jīng)問過父親:現(xiàn)在喜歡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看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您為什么還要堅持呢?父親撫摸著我的頭,笑著問:那你為什么喜歡唱戲呢?我堅定地說:我愛唱戲,想像爸爸一樣在臺上唱戲!這時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娃兒,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入了戲,就有了感情,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丟了可惜,得傳下去!千錘百煉,方驚艷登場,希望我們能夠以赤子之心,守承文化國粹。當(dāng)時小,不太理解,現(xiàn)如今過了十年,對這段話的理解卻深入骨髓。突然間,一聲鑼響將我?guī)Щ噩F(xiàn)實,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傳承的意義。我想,我會一直唱下去,也會努力讓更多人看見戲劇之美,非遺之美,文化之美。
寫在最后
一曲落幕,臺上人鞠躬致謝,臺下人連連鼓掌,此刻的戲臺上下,戲子和觀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戲臺之上,曲終人未散,臺下人也久久不愿離去,或許,這就是戲劇的魅力,它讓人們欣賞藝術(shù)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溫暖。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愿我們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世界文化千千萬,唯有我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熠熠生輝,希望廣大青年都可以愛上非遺,努力將它發(fā)揚光大!我泱泱大中華,地杰人靈,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國家的魂,非遺文化更是瑰寶,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精神,也傳承著一份獨特的情感與記憶,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守護和傳承好這千年的瑰寶,無愧先輩!
作者:王笑笑(作者) 伏杰(定稿) 來源:蘭州理工大學(xué)鑄魂實踐團
- 無名的角兒
- 癸卯年乙丑月辛巳日,臘八節(jié),蘭州理工大學(xué)鑄魂實踐團應(yīng)隊員王笑笑之邀,前往莊浪縣南湖鎮(zhèn)調(diào)研南湖曲子戲,于是作此篇,使讀者能更直觀
- 01-26 關(guān)注:0
- 漢語詞匯和民俗文化
-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最直觀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導(dǎo)向。民俗文化是漫長歲月中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例如節(jié)日文化、諧音文化和動物
- 12-07 關(guān)注:22
- 淺析《傾城之戀》中女性主義
- 《傾城之戀》中的人物形象雖以新時代的寫照膾炙人口,實則其中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女權(quán)精神?v觀整篇文章的情節(jié),都能了解到人物身上不
- 12-07 關(guān)注:194
- 村官
- 聚焦一個村官的職位,描述三代人作為共產(chǎn)黨員明確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為村民做實事的故事。
- 11-29 關(guān)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