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透過閱讀《烏合之眾》,使我對群體的特征、群體意見和信念的構(gòu)成、群體的分類及具體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下方將從具體章節(jié)的資料出發(fā),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zhuǎn)向一個不一樣的方向。2。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3。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5。群體能夠產(chǎn)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毫無價值。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tǒng)書中記錄的神話。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zhí)、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以中國的大背景為例:
毫無疑問,中國人組成了一個群體。當這個群體中的個人走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往往不會去關(guān)注每個個人的具體個性,而是先把這個人貼上中國人的標簽,用他們以前對中國人的整體看法來看到這個人。這樣便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群體內(nèi)個人個性的消失。
中華民族有著漫長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如今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國內(nèi)與國際環(huán)境當然處在千變?nèi)f化之中。而由此構(gòu)成的國人性格也由雄踞天下的驕傲到受人侵略、奚落而腐敗無能,再到新中國成立并進一步發(fā)展,中國人民的性格在困難與挫折中不斷變得堅韌。由此可見,環(huán)境對群體性格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從遭受列強侵略,到新時期遇到的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眾多勢力的不斷侵擾,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戮、被天災人禍所侵襲、在國際上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堅信,這都會激起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愛國心,并以其自身的行動感染周圍的其他人。像是在20xx年北京奧運時期的國外種種勢力的不斷挑釁下,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身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群眾組織游行、抗議。他們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并給與其他人一種身為中國人,就應或不就應做某些行為的暗示。
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它會隨著刺激因素的改變、強弱,而充滿的去改變自己。爆炸性的消息更能引發(fā)群體的想象力。還記得一段時期內(nèi),中國似乎發(fā)起了一場抵制家樂福,抵制法國貨的討論,正是受到了會見問題的刺激,從而稍顯沖動的做出一系列動作。當然,這并不否認,也許隨著時刻的流逝,中法雙方的關(guān)聯(lián)就應是向著互利合作的方向發(fā)展的。到那時,群體中個人的做法也必將隨之改變。正因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完全能夠體現(xiàn)出群體的沖動、易變且急躁。
群體能夠產(chǎn)生幻覺,我覺得這也能夠認為是易受傳染與暗示的一種表現(xiàn)。也就是說群眾觀察極可能出錯,大多數(shù)時候它所表達的是在傳染過程中影響著同伴的個人幻覺。也能夠說是一種從眾。當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持猶豫態(tài)度的時候,周圍人的行動將對其進行傳染,從而使整個群體都具有了同樣的行動。但其實這只但是是少數(shù)幾個人的意愿而已。
群體情緒夸張,我認為這是證明,應對外來的刺激,群體更容易做出比個人更為強烈的反應;蛘哒f是群體做出的行為對外的影響力更大。以國家的名義和以個人的名義相比,當然前者的威懾力更強。因此,國家的整體強盛要比個人的財產(chǎn)增加更為重要。至于說群體偏執(zhí)、保守。我并不認為這必須是件壞事。如果群體還是以國家為例,那么它制定政策或者執(zhí)行其他國家事務,甚至于這個國家本身的存在,都要根據(jù)自己的國情,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當國家遭受他國政治、經(jīng)濟侵略的時候,不能輕易地服從于強權(quán)。
這就是對于異質(zhì)性群體的態(tài)度。當然我認為書中提出的群體絕對不會理解矛盾,進行討論。這個觀點不是很贊同。當代社會很流行民主,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權(quán)。當人們的不一樣意見向群體的原有觀點發(fā)出挑戰(zhàn)時,誰會取得優(yōu)勢,并不能十分絕對的肯定。正因有很多政令、政策就是人民從自身的角度提出推薦的。當這些推薦并不危害社會公眾利益時,當權(quán)者是能夠理解的。正因他們需要人民的廣泛支持。
群體對強權(quán)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是的。正如所說的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因此,從中國鴉片戰(zhàn)爭以來,要想改變整個國家,就務必把自己武裝的強勢,而不能期盼著政權(quán)自動的給與一個沒有任何力量的群眾。群體理解的觀念務必簡單明了,正因群體沒有理性、沒有推理潛質(zhì),它不能辨別真?zhèn)位驅(qū)θ魏问挛飿?gòu)成正確的決定。這一點對于前者是很容易明白的。正因群體當中的個人并不具有同等的明白力,整個國民的素質(zhì)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能讓整個群體共同理解的觀念不能超出個人的明白范疇。至于后者,只能明白為群體易受強加的決定。
書中提到了當觀念透過不一樣的方式,最后深入到群體的頭腦之中并產(chǎn)生了一系列效果時,和它對抗是徒勞的。對此,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舊中國一向存在的封建帝制在很長一段時刻都影響作用著整個中國。但是,從,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個很明顯的事實,能夠看出對抗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觀念的行動已成功而告終。也正如群體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對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
其次,群體一切信念和意見的基礎有種族、傳統(tǒng)、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我主要對傳統(tǒng)、制度和教育談些看法。
書中提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的狀態(tài)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覺察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加以改善。對于這一點,我認為這就會忽視革命對歷史發(fā)展的促進性。對于已經(jīng)明顯不貼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傳統(tǒng),我認為就應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廢除,革命是激烈的。正因如果明知行為違背真理,難道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它自生自滅而無動于衷嗎?
各種制度沒有固定的優(yōu)點,它們本身無所謂好壞。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于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因此說,無論打著什么旗號進行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侵略行為都是令人不齒的。正因內(nèi)群體對外群體有種天生的排斥感。
教育方面,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純粹的應試教育。只是背書和服從,而缺乏實踐。導致精神活力衰退。中國學生讀書只懂得按部就班,為的是獲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繼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環(huán)往復。這方面,正是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也就是群體的領(lǐng)袖國家領(lǐng)導者就應予以重視并加以改善的。
群體的領(lǐng)袖要想對群體施以影響,務必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反對者的無視,以建立權(quán)威,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獲得個人的名望。能夠代替名望的只有財富。才干甚至天才。都不是十分重要的成功要素。因此領(lǐng)袖務必要靠不斷地額重復、傳染和大膽的斷言,來對群體持續(xù)領(lǐng)導,F(xiàn)實來說,他們務必很重視輿論的煽動力。正因電視、報刊等傳播媒介能夠超多反復的向公眾傳播領(lǐng)導者的意圖。這對政權(quán)的鞏固或者說人民的服從是起很大作用的。
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出,媒體屈從于社會思想主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導致輿論的導向性減少。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一旦某些群體或集團的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思想的主流,它必然要求一切有與其矛盾的思想意識不能供大眾所認知。當然對于公民個人的看法,就應沒有很好的辦法予以強制。另外不可否認領(lǐng)導者的個人魅力也具有不可預知的能量。比如拿破侖,這個矮個子將軍有著強大的個人魅力,使得他的追隨者心甘情愿得為他神魂顛倒。正因名望帶來地位與權(quán)力。
最后,我想簡單的談談信念。信念作為組成群體的必備要件,它具有明顯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體的頭腦中生根,就會成為鼓舞人心的源泉。民族信念的消失,就會成為其衰敗的信號。值得欣慰的是,中華民族這個群體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雖然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但是仍然持續(xù)著頑強的民族信念,生生不息。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wǎng)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wǎng)
-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匯集
-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圣誕節(jié)前夜,冒著風雪在大街上賣火柴,因為一盒火柴也沒有賣掉
- 02-03 關(guān)注:0
- 關(guān)于《烏合之眾》讀后感
- 透過閱讀《烏合之眾》,使我對群體的特征、群體意見和信念的構(gòu)成、群體的分類及具體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 02-03 關(guān)注:0
- 《昆蟲記》讀后感讀書筆記
- 《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之作。法布爾用畢生的時間去觀察和記載了昆蟲們的生育、勞作及死亡等日常生活細節(jié)。
- 02-03 關(guān)注:0
- 《弟子規(guī)》讀后感
- 《弟子規(guī)》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本蒙學教材,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 02-03 關(guān)注:0
- 青銅葵花讀后感300字作文
- 《青銅葵花》講述了一個鄉(xiāng)村男孩青銅與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一個特別的機緣,生活在城市中的7歲孤女葵花,來到了青銅家,使他們成為了
- 02-03 關(guān)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