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處所的人如何避震
避震防震和我們ÿ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fā)一樣,是地球上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全球ÿ年發(fā)生地震約500萬次,千百年來地震一直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安全。當?shù)卣饋砼R時,如何防震避震就成為ÿ個人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常識?茖W避震可以將地震給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那ô不同處所的人該如何避震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學校人員如何避震?在學校中,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qū),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線和場地;震后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 旁、教學¥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
地震時,在街上行走時如何避震?地震發(fā)生時,高層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外側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準備,要鎮(zhèn)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桿和Χ墻,跑向比較 開闊的地區(qū)躲避。
車間工人如何避震?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λ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xiàn)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xiàn)場隨時監(jiān)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fā)生的 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地震發(fā)生時行駛的車輛應如何應急?(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后腦部,并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御姿勢!
¥房內人員地震時如何應急?地震一旦發(fā)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jīng)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 系數(shù)較大?傊,震時可根據(jù)建筑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時如何應急?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zhèn)靜。由于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û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于¥上λ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λ,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離。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wǎng)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wǎng)
- 提高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措施
- 1 混凝土的不足 在工程建設中,比如房屋地面、墻體工程、電梯井施工、梁體工程、基礎工程、柱體工程、橋面工程、隧道工程和水泥
- 12-23 關注:155
- 外墻真石漆施工特點與案例分析
- 真石漆是一種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建筑物外墻裝飾裝修的一種厚質材料。它是以不同級配的天然彩砂或人工砂為骨料配以樹脂乳液、成膜助劑
- 12-23 關注:166
- 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重要性
- 隨著建筑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基礎設施不斷的加強和完善,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也日漸趨于成熟。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有
- 12-23 關注:145
- 對港口混凝土結構進行分析
- 一、對港口混凝土結構進行分析 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起到工程應有的作用,港口施工一般采用的都是防水型混凝土。防水型混凝土是
- 12-23 關注:125
- 做好建筑工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 建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決定著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須將建筑技術管理與項目管理中的
- 12-23 關注:124
- 市政工程中給排水工程存在的問題
- 1 市政工程給排水工程銜接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從現(xiàn)階段我國市政工程的給排水工程的建設質量看來,多數(shù)市政工程的給排水工程的銜接
- 12-23 關注:110
- 提高圖書館采編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素質
- 1 用發(fā)展的眼光,樹立正確、客觀的藏書建設觀念 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圖書館信息資源結構發(fā)生變化,館藏資源和網(wǎng)上資源共同構成圖書館信
- 12-23 關注: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