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8日生。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1959年考入大連歌舞團。1962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多年來得到了李夢熊、楊化堂、沈湘">
楊洪基 - 個人經(jīng)歷
1941年2月8日生。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1959年考入大連歌舞團。
1962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多年來得到了李夢熊、楊化堂、沈湘等聲樂藝術(shù)家的指導(dǎo),并自學(xué)了包括鋼琴、聲學(xué)、視唱、練耳、意大利語等課程,打下了音樂理論基礎(chǔ)。
1979年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來華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擔任其中“歡樂頌“的男中音獨唱及四重唱。
1979年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Seiji Ozawa)來華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Beethoven Symphony NO.9)。在全國幾十名歌唱演員的選拔中,楊洪基被選中,在演出中受到小澤征爾的贊揚。
1984年與香港圣樂團和美籍指揮家黃永熙合作用古典英文演唱了海頓的大型古典音樂作品《四季頌》,擔任男中音獨唱。后又與中央樂團合作在威爾第《安魂曲》,海頓的《創(chuàng)世紀》,莫扎特的《彌撤》,貝多芬的《莊嚴彌撤》等多部大型古典音樂作品中擔任男中音獨唱、重唱。在總政歌劇團與中央歌劇院合作演出歌劇《卡門》、《蝴蝶夫人》、《托斯卡》,蘇聯(lián)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多部中國歌劇如《一滴泉》、《兩代風(fēng)流》、《黨的女兒》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
在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歌劇《屈原》中扮演屈原一角,奪得極大成功。曾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和國務(wù)院文華大獎。為數(shù)十部電影、電視劇錄制主題歌,如電視劇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別了莫斯科》的片頭篇為等,都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1986年在歌劇《兩代風(fēng)流》中飾演男主角李辰獲第四屆全國戲劇“梅花獎”;
1992年在歌劇《黨的女兒》中飾演七叔公獲國家“文華表演獎”及第六屆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
1998年他成功的在大型歷史歌劇《屈原》中扮演男主角屈原,該劇獲得了由中宣部頒發(fā)的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獎”;他還在歌劇《卡門》、《蝴蝶夫人》、《托斯卡》及歌劇片段《白毛女》等多部中外歌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1997年與中央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中擔任獨唱、四重唱;
1991年參加十大男中音、男低音歌唱家獨唱音樂會;
1998年在大型民族歌劇《屈原》中飾演屈原,受到中央首長和廣大觀眾的好評;他常年活躍在首都及全國、全軍的各大舞臺上,參加了許多重大演出,錄制了大量電影、電視劇主題歌。其中,他為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錄制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深得觀眾喜愛,唱紅大江南北,成為百姓家喻戶曉的著名走紅歌唱家。
2003年,榮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男演員獎獎。
曾出訪過朝鮮、菲律賓、芬蘭、美國、俄羅斯、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楊洪基 - 成名經(jīng)歷
唱《三國演義》一舉成名
當然,我最多傾聽到的還是他在事業(yè)上的話題,楊洪基先生說:“我對音樂從小就非常敏感。母親想讓我去當醫(yī)生,可我就是不愿意去。似乎是命中注定,不知怎么的就是喜歡音樂與樂理,鋼琴拿起來似乎就會,怎么著都能鉆進去。最早喜歡的是戲曲,喜歡聽昆曲、京劇,記別的東西挺費勁的,記些旋律腦子特快,看一遍就有印象,就知道特點是什么,但我并沒有認真拜過師。”
在演唱《三國演義》之前,文藝界的人就都知道楊洪基先生了,一般的老百姓知道的不多。“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次唱貝多芬的《歡樂頌》,全國選拔就把他選上了。他唱的作品不少,也參加了很多的大型活動,1973年上演的歌劇《杜鵑山》演的是雷剛,大家的印象都不是很深。所以,他最深的感觸就是:“每一個名人都該有名副其實的代表作,成功的歌手更應(yīng)該有自己的代表作,宋祖英的《好日子》、彭麗媛的《希望的田野》都是人們難以忘懷的叫得響的代表作。程志、幺紅等,唱得相當好,問老百姓他們是誰,卻很少有人知道;歌手的代表作的意義就是,一提起歌,大家就知道是誰,一提起人,就想起他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