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8月29日,山東大學學生唐仲英愛心社“聚星計劃”赴濟南等地關于孤獨癥康復服務與融合教育實踐調研團的隊員們走進濟南市智言慧語康復中心,開展了為期4天的輔課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親身實踐陪伴、個體細致觀察與檔案記錄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幫助隊員們更深入地了解孤獨癥兒童的癥狀,以真誠、愛心與耐心為孤獨癥兒童帶來溫暖,同時搭建起連接孤獨癥兒童與社會的橋梁,激發(fā)社會各界對孤獨癥康復服務與融合教育事業(yè)的關注與支持。
為了更好地拉近與孤獨癥兒童的距離,減輕老師們的上課負擔,隊員們總是提前抵達機構,協(xié)助老師準備課程器材并與在教室內等待上課的孤獨癥兒童交流。機構的康復治療課程包括社交課、音樂律動、認知課、集體感統(tǒng)課以及手工課等等,到17:30結束。手工課上,隊員們握著孩子們的手輔助孩子們掌握剪紙的姿勢、力度與速度,學習用手指撕開雙面膠以及揉搓、組裝橡皮泥,完成水母、盆栽等等手工品;集體感統(tǒng)課上,隊員們輔助老師使用感統(tǒng)圈、吹泡泡等工具,帶著孩子們玩感統(tǒng)訓練游戲,在幫助孩子們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鍛煉孩子們的認知能力;音樂律動課上,隊員們幫助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做手指操,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雙手的合攏張開,助力孩子們能早日實現基本的生活自理。

在認真輔課的過程中,隊員們也細致地觀察每一位孩子獨特的習慣以及在接受康復治療時的表現,并與機構老師積極交流溝通。機構老師表示,機構根據孩子們的恢復情況進行分班授課。有些孩子對于外界的指示幾乎沒有反應,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并且情緒不太穩(wěn)定。這樣的孩子康復水平較低,因此需要老師和志愿者們多加關注,及時干預提醒并糾正不符合社交場景的習慣。而另一部分孩子在事物認知、運動感知以及情緒控制等方面已趨于該年齡的正常水平,對此老師和志愿者們可以減少輔助,鼓勵孩子自主完成并嘗試幫助孩子靈活運用所學技能模擬現實場景社交。在這幾日的輔課活動中,隊員們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專業(yè)服務素養(yǎng),也切身體會到孤獨癥兒童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愛心以及孩子所在家庭的不容易,更加激發(fā)了自己的同理心與責任感,希望能呼吁更多力量幫助孤獨癥兒童。

隊員何雨琪表示重要的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雖然最初接觸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們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與意外,但是只要你堅持全心全意地一步步地走進他們的世界,你將發(fā)現他們是多么的單純與可愛。所有的付出都會在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與以及與你慢慢建立的小小羈絆中閃爍著溫暖的星光。其他隊員們也表示希望繼續(xù)為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們奉獻自己的愛心與力量。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切實立足于助力孤獨癥康復服務與融合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在前期實地調研與線上研讀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親身參與輔課與用心觀察感悟,在陪伴中給予孤獨癥孩子們溫暖與關懷,在志愿服務中為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貢獻自己的力量。山東大學聚星計劃將一直在路上,用愛擁抱每一個來自星星的孩子,用愛呼吁更多人助力孤獨癥康復服務與融合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