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湘”村風貌新變化,探鄉(xiāng)村發(fā)展新成就。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青年節(jié)對全國廣大青年寄語精神,8月21日,中南大學“星火計劃”湖南汨羅支隊深入汨羅桃林寺鎮(zhèn)三新村調研學習,開始了一場富有意義的農業(yè)現代化探索之旅。
三新村位于桃林寺鎮(zhèn)南部,京廣鐵路和G240貫穿全村,村域面積5.8平方公里,共有790戶2989人。近年來,堅持“黨建+鄉(xiāng)賢”模式,打造了茶木塘、朗家塘等一批秀美屋場。近年來獲“省級衛(wèi)生村”“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創(chuàng)建村”等榮譽。
三新村黨總支書記吳迪先帶領同學們實地考察,主要介紹了三新村試點宅基地改革,壯大瓜蔞產業(yè),建設秀美屋場三大特色工作。
因地制宜增活力 瓜蔞種出致富路
第一站,吳書記帶同學們來到了田間地頭,親眼觀察當地的特色農業(yè)——瓜蔞種植。“自己致富,并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這是黨員劉世虎創(chuàng)辦合作社的初心。近年,三新村已經形成一條集瓜蔞種苗培育、瓜蔞種植合作、技術推廣指導、瓜蔞籽回收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yè)產業(yè)鏈,吳書記說:“1200畝的瓜蔞種植能給全鎮(zhèn)帶來120余萬元的用工和30余萬的田地租金。”毫無疑問,產業(yè)振興是走向致富的關鍵。
此外,三新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村土地實現了有效流轉,以“旱能灌、澇能排、渠相連、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網”為目標,圍繞地、渠、路等農田要素,全面推行“小田改大田”,已完成土壤改良430.1畝,土壤培肥1720.6畝。
科學規(guī)劃謀布局,改革試點先突破
第二站,吳書記為同學們展示了宅基地改革工作的成效。在吳書記介紹,同學們了解到農村宅基地的現狀。農村建房情況復雜,一戶多宅、違章建房多、房屋面積大、空心化嚴重,宅基地是“老祖業(yè)”的思想觀念在部分群眾腦海中根深蒂固。如何啃下硬骨頭,成為三新村這兩年思考的問題。
三新村作為汨羅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先行試點村,通過因歷史遺留宅基地超面積有償使用和自愿退出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建房亂象、安全隱患“雙消滅”,村集體收入、村容村貌“雙提升”。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順帶隊到三新村實地調研,對宅基地改革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鄉(xiāng)賢凝聚齊出力,秀美屋場展新風
最后,吳書記帶同學們圍繞水塘、庭院,講述了三新村改善人居環(huán)境風貌的故事。近年來,三新村積極響應黨委政府提出的“黨建+鄉(xiāng)賢”模式,在搞好農村垃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基礎上,房前屋后因地制宜發(fā)展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等,增加綠化面積,不斷改善村莊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村容村貌。
為充分征求群眾意見,三新村制定村規(guī)民約,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同時成立“紅白理事會”、“和事佬協(xié)會”等社團協(xié)會組織,通過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系列表彰活動,用身邊的人影響和帶動身邊人,發(fā)揮道德模范引領作用,村民逐漸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行為自覺,有效提升鄉(xiāng)風文明。
同時,三新村重視完善基礎設施,改造老舊供水設施,修建村民活動中心、籃球場等村民活動場地,提質改造村內道路,對主干道施行白改黑,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切實提供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青春無邊,奮斗以成。本次實地調研,不僅極大提高了同學們對新時代鄉(xiāng)村建設的認識,更堅定了同學們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決心。作為青年學子,應積極響應時代召喚,深入基層,扎根農村,以實踐求真知,考察悟理論,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