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至2月13日,四川農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紅橋筑夢先鋒隊以“傳承紅色基因,守護文化根脈”為使命,深入萬州、綿陽等10個紅色文化遺址所在地,通過實地考察、居民訪談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系統(tǒng)調研遺址周邊建筑的現存問題,并提出科學改進建議。這支由土木工程、道路橋梁等多專業(yè)學生組成的團隊,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以專業(yè)賦能文化傳承,為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貢獻青春智慧。
深入實地探訪,記錄紅色印記
紅色文化遺址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革命年代的記憶與精神。隨著我國對紅色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各地積極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景區(qū)、擴建完善紅色革命遺址等。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紅色文化遺址周邊的建筑風貌不協(xié)調、外立面陳舊、頂層加改建等問題依然存在,這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整體展示效果和教育功能,同時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一些困擾。為此,紅橋筑夢先鋒隊制定了詳盡的調研計劃,每位成員自己擬定的相關規(guī)劃,訪問本土紅色文化遺址及其周邊區(qū)域,詳細記錄每一處建筑物的位置、年代、結構類型、外觀特征等信息,并拍攝照片作為輔助說明材料。
“每一處遺址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我們必須用專業(yè)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團隊成員李同學感慨道。在調研間隙,隊員們還主動向當地文史專家請教,學習遺址背后的革命故事,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調研結束后,團隊共整理出10余份建筑檔案、200余張現場照片,形成了一份詳實的“紅色建筑健康報告”。

圖為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zhàn)舊址工作人員講解舊址情況 楊恒佳攝
傾聽民聲民意,凝聚保護共識
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既需守護歷史印記,更需傾聽多方聲音。團隊以“入戶聽聲、問卷探需”雙線并進的方式,與當地居民和舊址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與問卷調查。通過面對面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各地相關部門對遺址周邊建筑的改建措施以及居民對現有居住環(huán)境的看法及對未來發(fā)展的期望,并記錄訪談內容繼續(xù)整理。
通過分發(fā)針對遺址的保護與修復、游客體驗、管理與發(fā)展等方面的調查問卷,團隊深入了解到了各處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情況以及管理措施,并整合問卷所得內容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議,與居民、舊址工作者及管理部門共同探尋保護與發(fā)展的平衡之道。

圖為團隊成員在王維舟紀念館分發(fā)調查問卷 劉珊妤攝
科學建言獻策,助力文化傳承
紅橋筑夢先鋒隊結合調研成果,針對遺址周邊建筑風貌雜亂、環(huán)境設施陳舊等問題,提出系統(tǒng)性保護方案,助力紅色文化遺址保護與活化。隊員們實地勘測記錄建筑的位置、年代及外觀特征,結合調研數據,提出“保護-更新-活化”一體化策略:劃定百米核心保護區(qū)限制新建改建,統(tǒng)一灰白主色調與坡屋頂傳統(tǒng)風貌;推動管線入地、透水停車場等便民設施建設,同步打造AR歷史場景還原點、革命主題劇本游等沉浸式體驗項目,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團隊還建議當地管理人員通過“紅色管家”崗位、手工藝工坊激活社區(qū)參與,并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建立數字化檔案,為遺址保護提供精準數據支撐。目前,首期建議已提交相關部門,團隊助力紅色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協(xié)同發(fā)展。

圖為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合照 李爽攝
青春繪就答卷,匠心照亮未來
通過這次調研,團隊不僅為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活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樹立了榜樣。他們的努力與成果,必將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這次的實踐之旅,不僅是一次專業(yè)能力的淬煉,更是一場紅色精神的洗禮。“紅色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我們愿以匠心守護這份珍貴遺產,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隊長李爽同學的話語鏗鏘有力。正如他們在調研報告中所寫:“用腳步丈量歷史,用專業(yè)書寫擔當,這是新時代青年對紅色基因最好的傳承。”
展望未來,紅橋筑夢先鋒隊將繼續(xù)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探索更多創(chuàng)新性的活化利用方式,推動紅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通過與其他高校、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推動紅色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紅橋筑夢先鋒隊將繼續(xù)秉持初心,勇?lián)姑脤嶋H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通訊員 黨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