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賀敬堯當大學生村官已有3年多了,3年來,他始終堅持“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初衷,盡力幫助村民發(fā)展主導產(chǎn)業(yè),贏得了群眾的一致稱贊。
賀敬堯2014年8月通過陜西省省聘考試,成為甘泉縣勞山鄉(xiāng)林溝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2015年3月,勞山鄉(xiāng)政府在林溝村搞大棚培育蔬菜項目,幫助農(nóng)戶發(fā)家致富,只要農(nóng)戶種菜,每戶一人補貼1000元。當時預計每個棚收入不低于2萬元。但由于沒有種菜經(jīng)驗,農(nóng)戶一來擔心蔬菜種不好,二來擔心種出的蔬菜賣不上價錢,因此,項目進展十分緩慢。
看到這種情況,賀敬堯主動找到鄉(xiāng)領導,說自己愿意帶頭種大棚,以解大家的后顧之憂。他一下子承包了10個棚,東拼西湊付了一年2萬元的承包費用。
當年5月底,村上33個大拱棚全部建好。農(nóng)戶們一看拱棚建得這么好,也從其他地方打聽到種大棚能賺錢,便紛紛跑來說要種大棚蔬菜。沒幾天,建起的拱棚便分發(fā)完畢。幾戶沒要到拱棚的農(nóng)戶找到賀敬堯,表示也想靠大棚致富。賀敬堯毫不猶豫地把建好的9個棚讓給大家,自己只留了1個。“我種大棚原本就是想給大家做個示范的,如今大伙的熱情這么高,我很高興。把賺錢的機會留給村民吧。”賀敬堯說。
2016年8月,正值西紅柿豐收的季節(jié),勞山鄉(xiāng)豐足村的村民們卻是喜憂參半。村上的西紅柿豐收了,每天有萬余斤上市,但鮮有客商到村上收購,大量西紅柿面臨滯銷。
村民郭長華和妻子莊琴都已年近七旬,是村上的貧困戶。當年5月,郭長華和兒子承包了5座大棚。之后又東拼西湊投資3萬余元,購買了大棚膜、肥料、西紅柿苗,種植了7畝西紅柿,指望著7月底西紅柿上市后,全家能靠此脫貧致富?傻搅7月底,第一茬西紅柿熟了,卻由于進村道路路況較差,加之銀川的西紅柿大量運往延安,價格還比本地低,導致西紅柿賣不出去。
“不止老郭一家。我們?nèi)宸N了60畝西紅柿,每天下架的有5噸多,積壓十分嚴重。”豐足村黨支部書記任志改著急地說。了解到豐足村的菜農(nóng)們面臨的困難后,賀敬堯主動請纓,想辦法幫助村民。
隨后,賀敬堯找朋友借了一輛廂式貨車,自己掏錢幫村民把西紅柿運出去,又到蔬菜水果批發(fā)物流中心找批發(fā)商幫忙。經(jīng)過半個多月的不懈努力,賀敬堯成功幫助豐足村菜農(nóng)銷售西紅柿50多噸,為村民挽回了損失。
2014年底,賀敬堯在下鄉(xiāng)走訪時發(fā)現(xiàn),村民們大多靠種玉米和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生活得十分拮據(jù)。
村上的五保戶馮秀英今年80多歲了,只能靠著政府補助勉強度日。低保戶祁萬有由于腿疾行動不便,老伴癱瘓在床?吹竭@樣的情況,賀敬堯十分心酸。第二天,他用自己的錢買了米面去看望這兩家人。“東西雖然不多,但希望他們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賀敬堯說。
3年來,賀敬堯一直關心著村上老黨員和貧困戶的生活,逢年過節(jié),他都會用自己平時積攢的工資為他們送上米面油等慰問品。“每次他來家里,都要帶些東西,娃娃本來就掙不了多少錢,還要給我們貼補,真是個實在的好后生。”馮秀英抹著眼淚說。
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期間,賀敬堯幾乎放棄了所有的節(jié)假日,走村入戶,調(diào)查摸排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并為所有貧困戶規(guī)劃并落實了產(chǎn)業(yè)項目。在他心中,“自己苦點累點沒什么,只有讓全村老百姓走上致富路,才是自己最大的欣慰。”